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在线阅读_pdf/txt/epub/mobi/azw3百度云下载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次:1

品牌:其他品牌

出版时间:2021-10-01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介绍

《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目前国内有关国际陆港的著作主要有以下三本,分别是长安大学董千里教授所著的《物流集成场: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大连海事大学孙家庆教授等人编著的《集装箱内陆港理论与实务》和国内“陆港理论”创造者席平研究员和刘金鑫、吴建烈、张宇圣所著的《陆港经济》。与这些学者的成果相比,该书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国际陆港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国外有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
二是创新性。书中的很多研究成果是本人多年研究的结果,既有原创性研究,也有参照其他陆港理论学者研究成果的再研究,特别是系统研究陆港代码,形成与海港、空港代码不同的编码体系,是陆港理论界的较大创新成果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三是实践性。该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将与现代物流、港口理论有关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进而形成对陆港理论的启示与带动,最后落脚于实践应用。实践案例部分重点结合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介绍,也有代表性国际陆港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这些实践案例不仅是陆港理论的延伸,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推广意义,值得国内其他陆港项目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徐德洪,男,汉族,籍贯四川,1975年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不错物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很好教师(2019年),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
现任西安外事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陕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一带一路”靠前陆港物流联合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兼任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批智库专家、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物流管理专业工作组成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特聘专家、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秘书处副主任、陕西省物流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西安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陕西省会展行业协会不错顾问、西安市会展协会顾问等。
主要研究方向:靠前陆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会展经济。

图书目录

上篇:理论篇
章 现代物流的经典理论
节 物流的由来与内涵
第二节 “第三利润源泉”与“冰山理论”学说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第四节 物流与枢纽经济
第五节 现代物流与双循环体系构建
第二章 海港及其发展
节 海港与现代物流
第二节 海港的代际发展
第三节 “港产城”发展理念
第三章 国际陆港的起源与发展
节 陆港概念的由来
第二节 国际陆港的定义
第三节 国际陆港的形成动因与演化机理
第四节 国际陆港的发展现状
第五节 国际陆港发展模式与趋势
第六节 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
第四章 国际陆港研究理论
节 国际陆港的发展机理
第二节 国际陆港的代码设计
第三节 国际陆港选址与功能规划
第四节 陆港设施设备配置与运营技术
第五章 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
节 全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第二节 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探索
下篇:实践篇
第六章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节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规划
第二节 国家物流枢纽类型与布局
第三节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第七章 国内外典型陆港案例
节 国内陆港发展案例
第二节 国外陆港发展案例
第八章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案例
节 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案例
第二节 成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案例
第三节 乌鲁木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案例
附件一:陆港设施设备配置和运营技术规范
附件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附件三: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年)

在线阅读

多年前,本人就萌生了编写一本研究“国际陆港”方面专著的想法,一来国际陆港正蓬勃发展,需要有这样的学术成果对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来作为国内“陆港”理论和实践项目的策源地,西安物流学界需要有这方面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扛旗”。这些年来,尽管一直致力于物流领域和国际陆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但是一直未能静下心来认真写作,加之繁杂事务的影响,使得编写计划一再搁置。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在这份文件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数量(41个)居然超过了港口型(海港,30个)和空港型(23个)国家物流枢纽的数量,可见在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规划和布局上,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带动内陆地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此文件的启发,加之本人近几年来一直参与合肥、徐州、西安等地国家物流枢纽的申报建设,点燃了本人加快编写国际陆港专著的激情。
近年来,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带动内陆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特别是在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国各地的中欧班列逆市上扬,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一面旗帜,进一步凸显了国际陆港在非常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西安开行的中欧班列近年来表现抢眼,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连续三年领跑全国。作为陆港“发源地”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功不可没。作为西安研究“陆港”的物流人,本人再次感受到加快编写专著的重要意义。
本书集成了本人多年以来对国际陆港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国际陆港概念的理解和研究,也有对国际陆港的设立条件、选址规划、发展模式、设施及运营规范和国际陆港代码研究,还有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求的实践案例分享。其中,国际陆港代码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前瞻性,是我们团队和西安市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合作研究的智力成果,下一阶段我们将申报国家标准。此外,《陆港设施设备配置和运营技术规范》是我们团队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合作成果,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发布实施,也是国际陆港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与其他纯学术的专著相比,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目前国内有关国际陆港的著作主要有以下三本,分别是长安大学董千里教授所著的《物流集成场: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大连海事大学孙家庆教授等人编著的《集装箱内陆港理论与实务》和国内“陆港理论”首创者席平研究员和刘金鑫、吴建烈、张宇圣所著的《陆港经济》。与这些学者的成果相比,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国际陆港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国外有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
二是创新性。本书中的很多研究成果是本人多年研究的结果,既有原创性研究,也有参照其他陆港理论学者研究成果的再研究,特别是系统研究陆港代码,形成与海港、空港代码不同的编码体系,是陆港理论界的较大创新成果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三是实践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将与现代物流、港口理论有关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进而形成对陆港理论的启示与带动,最后落脚于实践应用。实践案例部分重点结合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介绍,也有代表性国际陆港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这些实践案例不仅是陆港理论的延伸,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推广意义,值得国内其他陆港项目参考借鉴。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本书在编著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敬请各位同人批评指正。

购买地址

淘宝购买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