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在线阅读_pdf/txt/epub/mobi/azw3百度云下载

编辑推荐

1、《神秘岛》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收官之作。

2、一场鲁滨逊式的荒岛求生之旅——从一无所有到吃喝不愁、造船航海、收发电报。用科学、勤奋、勇敢战胜自然!

3、巨石强森主演《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的原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广播剧等。

4、赠送林肯岛地图一张,边读边看图,培养构建自己的岛上之旅。

5、作为凡尔纳海洋三部曲(凡尔纳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成功解释了关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底两万里》中人物的结局。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7、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伟人,他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科学勇士和先驱者形象,影响了无数人。他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把在地理、地质、航海、生物、气象、物理、化学、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中。

8、1927年设立的儒勒·凡尔纳奖,专门奖励优秀的科幻原创作品。

9、法国评选的“历史上伟大的100个国人”中,凡尔纳位列第15名,紧随其后的是拿破仑。

10、

爱因斯坦、星际航行技术的奠基者俄国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苏联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气球及深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马克尼、V-2火箭和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发明人沃纳·冯·布劳恩、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电影《异形》《银翼杀手》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代表的的无数科学家、发明家、科幻小说家和冒险家等宣称深受凡尔纳小说的影响、启迪。

11、凡尔纳作品民国时就进入国内,有很多译本,鲁迅先生曾亲自翻译了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即《地心游记》)。

12、潜水艇之父西蒙·莱克在自传开头写到: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13、人们评价凡尔纳:“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14、我,不吝惜把所有美好的想象献给未来! ——儒勒·凡尔纳

15、敢于希望,才能成就伟大。 ——儒勒·凡尔纳

★超好看

1. 硬壳精装,封面全新设计,四色印刷、uv工艺,装帧精美,可平摊阅读,提升阅读体验。

2. 排版疏朗,字号大气,内文胶版纸,环保米白色,轻松阅读不伤眼。

3. 设计师精选丝带、堵头布,呼应封面色。

★超好读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版本直译全译无删减,忠于原作,匠心呈现。

·著名翻译家陈筱卿倾心之作。

·全本精心注释勘校,无障碍阅读外国名著 。

内容简介

《神秘岛》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描写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五名北军俘虏和一条狗乘坐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遭遇风暴被抛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的故事。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奇异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写,并且把各种知识融会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因此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仍探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2.8 — 1905.3.24)

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其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生共计创作了六十多部长篇小说;

法国将2005年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代表作:

《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等。

精彩书评

小时候曾从父亲的藏书中翻出一本凡尔纳的书,从此迷上了科幻。后来就如饥似渴地寻找新出版的科幻小说。——刘慈欣(雨果奖得主,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 ――法兰西学院院士 利奥泰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的方向去幻想。 ――俄国航天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极妙,我读到它的时候,已是成年人,仍使我大开眼界。他的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他是天才大师。

——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泰斗,代表作《复活》《战争与和平》)

 

凡尔纳在科幻写作方面启发了我,以某种方式来讲,我们都是儒勒·凡尔纳的孩子。——雷·布莱伯利(美国科幻小说大师,代表作《华氏451》《火星编年史》)

凡尔纳先生的小说是经典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等数部小说一下子便各印刷了十多万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人手一册,被放在各个家庭书橱中显眼的地方。

——左拉(法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 )

自己小时候读过赫泽尔出版社出版的所有凡尔纳作品。他认为凡尔纳的作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后来所有的成就都源于凡尔纳。——克莱齐奥(法国作家,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儒勒•凡尔纳让我认识到,主人公们应该扔掉长剑,拿起手枪了。——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

凡尔纳的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的全部知识,以他特有的迷人方式,重新讲述世界历史。——赫泽尔(凡尔纳作品的出版商)

目录

目录

第一部高空遇险 /001

第二部荒岛上的人 /125

第三部林肯岛上的秘密 /245

译后记 /365

精彩书摘

一章

“我们又在往上升吗?”

“不是,我们在往下降!”

“史密斯先生,不是在下降,是在往下坠落!”

“天哪!快把压舱物扔下去!”

“最后一袋都倒空了!”

“气球上升了吗?”

“没有!”

“我仿佛听到有波浪拍击的声音!”

“吊篮下面就是大海!”

“距离我们顶多只有五百英尺!”

“把所有的重东西全部扔下去……所有的重物!”

这就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四点光景从这片浩渺的太平洋上空传出的话语。

那一年春分前后,从东北方刮来一场令人难忘的风暴。从3月18日起,大风暴片刻未见止息,一直刮到26日。风暴从北纬三十五度斜穿赤道,直吹至南纬四十度,扫过一千八百英里的广阔地域,给美洲、欧洲和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城市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堤岸被滔天巨浪冲垮。据统计,被海浪抛到岸上的船只就高达数百艘。许多地方被夷为了平地。陆地上和海上的死亡人数达数千人。这就是这场大风暴所犯下的罪行。1810年10月25日的那场灾难,以及1825年7月26日瓜德罗普的灾情,与之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与此同时,在不平静的空中,也同样上演了一场令人丧魂落魄的悲剧。

一只氢气球被卷进一股气流的旋涡中,以每小时几十英里的速度掠过空中,仿佛天空中有一股大气旋在转动它,使之不停地转动着。

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吊篮,在剧烈地摆动着。吊篮里有五个人,由于雾气弥漫,看不清他们的模样。

这只被大风暴玩弄着的气球来自何方?是从地球的哪个角落升起的?可以肯定,它绝不是风暴骤起时升空的。可是,这场大风暴已经连续刮了五天,而且,18日那一天,风暴即将来临的征兆已经显现了。毋庸置疑,气球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因为风暴一昼夜能将它吹走两千英里。

这五位迷航的人已不知自己自飞行时起,共飞了多少里程。但说来也怪,他们虽身处暴风之中,却安然无恙。不过,吊篮在急速下坠,他们已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他们坐立不稳,被吹得东倒西歪,转来转去,但是,蹊跷的是,他们却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转动,而且也不觉得颠簸得厉害。

他们的目光看不到浓雾掩盖着的东西。周围一片都黑雾茫茫,连白天和黑夜都分辨不清。他们飘浮在高空,看不见陆地上的光亮,也听不见陆地上的人声兽鸣,甚至连汹涌澎湃的海涛声音都听不见。只是当吊篮在往下直落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自己危在旦夕。

在他们扔掉枪支、弹药、食物之后,气球倒是上升到四千五百英尺的高度了。吊篮中的乘客见下面是大海,觉得还是在上面飘浮着危险要小得多,所以便尽可能地往外抛东西,以减轻气球的载重量,防止下坠。连最有用的东西也扔掉了,同时还想方设法不让气球漏气,这可是他们保命的氢气,绝对不能让它漏掉,哪怕一丁点儿。

黑夜总算过去,胆小者恐怕早已被吓死了。白昼来临,暴风在渐渐变弱。从3月24日那一天的清晨起,风势出现了减弱的迹象。黎明时分,一片片的浮云在往高处飘飞而去。几小时之后,暴风止息,变为强风,大气流动速度减弱了一半。这时,虽然仍旧是水手们所说的那种“紧帆风”,但风势还是减弱了。

大约十一点光景,下层空气变得明朗,散发出的是那种雷雨过后的湿润气息。暴风好像不再往西边刮了。风力变弱。但它是否会像印度洋上的台风,说来就来,说走便走呢?

可正在这时候,气球却在渐渐地下降,像是在逐渐地瘪下去,由球形变成了椭圆形。中午时分,它离海面只有两千英尺了。气囊能容纳五万立方英尺的气体,这么大的容气量,使之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或向上空升去,或保持平行飘动。

乘客们为防止继续下沉,把最后的一些东西——少量的存粮及其他物品——扔了出去。但这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天黑前再见不着陆地,肯定是坠入海底,葬身鱼腹了!

其实,在他们的下面,既无陆地,也无海岛,只是一片汪洋,无法着陆,也无法固定住气球。

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波涛汹涌,不见一块陆地,看不到一艘船只。即使居高临下,视野半径可及四十英里,也仍然见不到海的尽头。这是流动的平原,被暴风无情地鞭打着,掀起浪花无数,好似万马奔腾。大家使出浑身解数阻止气球下落,但无济于事。气球继续在下降,顺着东北风急速地向西南边飘去。

不幸的人们处境十分危险,他们无法控制气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气球的下降速度在加快。午后一点钟光景,它离海面已不到六百英尺了。

两点左右,气球离海面只有四百英尺了。这时,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那是一个毫无畏惧的人发出的声音。而回答这声音的同样是铿锵有力的声音。

“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吗?”

“没有,还有一万金法郎没扔!”

一个沉重的袋子被扔出吊篮。

“气球往上升了吗?”

“升了点儿,但马上就会下降的!”

“还有什么可以扔的?”

“没有了。”

“有!……吊篮!”

“大家抓牢网索,把吊篮扔掉!”

这确实是减轻气球重量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方法了。

五个人连忙抓住网索,割断吊篮的绳索。吊篮掉了下去,气球又飘升了两千英尺。

大家紧扒住网眼,紧张地望着无底深渊。

大家知道,气球对于重力的增与减极其敏感。即使扔掉一点儿轻而又轻的东西,它都会有所反应,往上升去。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气球在上空只飘荡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往下坠去。气体从裂缝中往外泄漏。可裂缝又无法修补。乘客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已经是黔驴技穷,只好干瞪着眼,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了。

将近四点光景,气球离海面只有五百英尺了。

突然,狗叫了起来。那是他们带着的狗,名叫托普,它也抓住了网眼。

“托普想必看见了什么!”一个声音说。

“陆地!陆地!”另一个声音大声应答。

原来,气球自拂晓时起,被暴风一直吹着,已经向西南方向飘移了足有几百英里。这时,只见前方显现一块颇高的陆地,但离他们仍有三十多英里,就算气球是顺顺当当的话,也得花一个小时才能飘到那儿。一个小时!可气球里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氢气会不会漏光?

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气球上的人全都清楚地看见了陆地,他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落在那里。他们并不知道那儿是大陆还是海岛,因为他们不知道暴风把他们吹到了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但是,不管那儿有人没人,也不管那儿是否能去,反正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前往。

四点多些,气球已明显地支撑不下去了。它已贴近海面,其下部已多次与巨浪浪尖接触,网变得十分沉重,气球像只翅膀损伤的鸟儿,已经飘不起来了。半小时后,距陆地只有一英里了,但气球的气业已耗尽,气球几乎完全瘪下去了,由强风猛吹着,向着前方移去。上面的人紧紧攀在网上,这就让气球不堪重负了。不一会儿,他们的下半身已经浸在海水里,任由汹涌的浪涛拍击着。接着,气球瘪得像一只口袋,大风像吹动船帆似的吹着它向前飘去。也许老天保佑,它能飘到那片陆地吧。

在飘至离岸两链a

a 链:旧时计量海上距离单位,1链约为200米。时,四个人同时惊叫起来。那只原来不能飞升的气球,被一个巨浪意外地撞击,上升了,竟至升到了一千五百英尺的上空。在上空遇上一阵风,气球没被直接吹向岸边,而是与陆地几乎保持平行。两分钟后,它终于斜转过来,落在了波涛冲击不到的一片沙滩上。

大家连忙互相帮着从网眼中挣脱出来。气球减轻了重量,又被风吹起,如同受伤的鸟,恢复了元气,消失在空中。

吊篮中原有五个人加一只狗,可是随气球落在沙滩上的只有四个人了。

失踪的那一位想必是被刚才冲击气球的那股海浪给卷走的。看来,正因为此人的失踪,气球重量减轻,才又飘升起来,最后落到海滩上的。

这四位遇难而幸存的人脚刚一踏上陆地,便想起了那位失踪的伙伴,大家都在大声地喊叫:“他一定会游到岸边来的!我们快去救他!快去救他!”

….

前言/序言

译后记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以小说《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而蜚声世界。

19世纪最后的二十五年,科学幻想大为流行,这与这个时期物理、化学、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凡尔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写了大量科幻题材的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志趣高尚的人,他们完全献身于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物质利益。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天才的发明家、能干的工程师和勇敢的航海家。他希望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体现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与资产阶级的投机钻营、贪赃枉法之人的不同之处。

《神秘岛》是凡尔纳著名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的最后一部。在该书中,他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里的北方人,趁着偶然的机会,乘气球逃了出来。但中途遭遇风暴,落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这五个人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团结起来,以集体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荒岛上安顿了下来。他们动手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他们还挽救了被格兰特船长罚在另一荒岛上的罪犯,使之恢复人性,成为忠实的伙伴。在荒岛上,他们得到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的暗中保护,屡屡化险为夷。最后,搭上了格兰特船长之子——罗伯特·格兰特——指挥的“邓肯号”,回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祖国。

购买地址

淘宝购买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